校院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校院概况 > 校院新闻
服务大局创新实践 为党育才为党献策 ——厦门市委党校探索教研咨一体化发展新路径,推动地方党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13

  8月12日,《厦门日报》刊发通讯文章——《服务大局创新实践 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厦门市委党校探索教研咨一体化发展新路径,推动地方党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近日,元翔厦门空港党委组织公司各层级新提任干部、年轻干部来到厦门市委党校“学习之路”主题课堂参观学习,参训人员通过图文、视频、沉浸式场景等,多维度领悟习近平同志在厦工作期间的实践探索、理论思考。今年初,“学习之路”主题课堂被确定为全市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三个现场教学点之一,至今已先后服务保障全市400余批次16000余名党员干部的现场教学。

  打破传统授课边界,让党校教师和干部学员在沉浸式讨论中开展教与学,这是近年来市委党校开展教学培训的巨大变化。党校教师和干部学员还时常走进企业车间、科研实验室,在产业一线与专家、企业家“对话”。这是厦门市委党校推进教研咨一体化建设,推动党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厦门市委党校围绕“为党育才、为党献策”主责主业,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成果转化“三步走”,探索出具有经济特区特色的教研咨一体化实践路径。

  “党校的教学、科研、咨政如果没有机融合,就会像一个个‘孤岛’,难以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市委党校主要负责人说,“我们下大力气打通它们之间的壁垒,让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咨政见成效,建立起完整的机制闭环。”

  【破题】 建机制 系统性推进一体化改革  

   

  “过去我们教学和科研各干各的,讲课凭经验,调研靠积累。现在不同了,每位老师都要围绕教学专题立项做研究,还要写决策咨询。”谈起近年来的转变,市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师张晨舟感触很深。

  近年来,厦门市委党校系统性推进教研咨一体化改革。从加强上层设计着眼,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和考核标准,在教学专题开发、科研项目立项和决策咨询选题等环节构建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工作链条。

  “通过‘选题联动、资源共享、成果共用’,例如围绕厦门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个主题,我们同步开发教学课程、启动科研项目、形成咨政报告,实现了一个主题、多重产出。”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师汪阳介绍。

  变化最明显的是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方式的创新。2024年9月,“厦门市新质生产力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在市委党校正式成立,这是市委党校与厦门火炬集团共建的重要平台,也是开放办学、协同创新理念的重要体现。

  2025年4月,在赴深圳异地教学中,教研咨的创新改革成效凸显,学员们也受益匪浅——当时,厦门市委党校中青班全体学员赴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教学、案例研讨等形式,深度学习深圳经验。回来后,学员们结合厦门实际形成了多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从以前关起门来在象牙塔做学问,到现在走出去,到最火热的发展一线做研究。”深入一线的艾明江教授感慨,“这种变化让教学科研和咨政成果都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师生协同研究模式的创新——厦门市委党校定期开展“教学相长”专题研讨活动,7个教研部与主体班等学员共同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研讨。老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学员也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大家共同研究问题、共同寻找答案。

  “传统模式下,教学、科研、咨政各自为政,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成果转化应用不充分。”市委党校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经济特区的党校,我们必须在改革创新上走在前列。”

  【人才】 重培育 建设教研咨复合型队伍  

   

  推进教研咨一体化,关键在人才。7月16日,厦门市委党校正式启动“青年教师成长335培养计划”,致力于将青年教师培养成人才、名师的目标,分类分人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既定目标,也给政策,着力提升其政治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35计划的核心是培养‘教学+科研+咨政’复合型人才。”市委党校教务处处长兼科研与决策处处长王刚介绍,市委党校坚持遵循“学有专长、逐级培养、统筹兼顾、齐抓共管”的原则,将教研咨一体化建设贯穿培养全程。

  如今,党校的教与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老师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组成团队并肩作战。”在王刚看来,最大的变化是协同和联动的加强。

  一方面,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现实需求。围绕法治建设、产业转型、两岸融合等中心任务,市委党校推动课堂内容与市委市政府战略同频共振。例如,围绕厦门打造“海丝中央法务区”战略,党校与市委政法委共建“涉自贸法治教研实践中心”,打造“自贸法治”等专题课程,形成“教学+实训+调研”闭环。

  另一方面,教学形式不断创新。近年来,厦门市委党校先后推出“政策访谈”“教学相长”“主题课堂”等互动教学平台,赋予课堂更多“烟火气”。2025年春季,“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访谈课程邀请市纪委干部与教师同堂讲课,在学员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学员学习的切身感受更加明显——市委党校第79期进修班学员黄世高表示,自己参加的党校培训,不再是坐着听,而是带着问题听、带着场景想,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除了“青年教师成长335培养计划”外,厦门市委党校还打造“学习之路”主题课堂、厦门历史文化现场教学点等项目,让年轻教师沉到一线,增强教学感染力和实践支撑力。在针对教师的专题培训中,市委党校通过“专题授课+现场研学+分组研讨”等形式,培养教师能研究、善咨政的综合能力。

  【融合】 抓重点 服务中心工作成效凸显  

   

  教研咨一体化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创新教研咨的机制,引育能研善咨的人才,厦门市委党校围绕中心工作的智库作用也越发彰显:

  以获评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宣传基地为契机,厦门市委党校将宣传基地建设与党校智库平台建设一体筹划、一体推进,全方位开展《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专题研究,首批4个子课题全面结项,第二批8个子课题初步形成10余万字研究成果,相关成果在国家发改委主办的《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上刊发。

  在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上,党校教师针对产业链“出海”遇到的法律瓶颈,撰写《打造涉外争议解决中心的对策建议》,已转化为政策举措。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市委党校结合高颜值生态、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等关键词,既学习思考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实践”的做法经验,又总结梳理蕴含其中的深刻内涵,“筼筜湖综合治理的启示”案例课程首次进入中央党校主体班教学。

  在两岸融合发展方面,市委党校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共建“教研咨政基地”,围绕台青创业、制度协同等课题开展三轮研讨,推动出台一批涉台法律法规草案。

  “现如今,我们的研究报告不仅围绕市委所需,更重要的是紧扣‘小切口、深思考、可操作’。”市委党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市委党校教师提交42件决策咨询成果。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教研咨一体化建设,及时把探索的丰富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市委党校主要负责人表示,厦门市委党校正谋划新一轮发展规划,将持续在制度集成、平台建设、队伍培养上下功夫,力争通过3年至5年努力,将教研咨一体化建设经验推广开来,为打造一流的副省级城市党校注入强有力动能。

  从“单兵作战”到“系统协同”,厦门市委党校走出了一条具有特区特色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厦门统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市的进程中,厦门市委党校正以实干、创新与担当,书写时代答卷。